傷口長期不愈合可能與局部感染、血液循環障礙、營養不良或基礎疾病等因素有關。常見治療方法包括清創處理、抗感染治療、促進組織修復及控制原發病。
局部感染是傷口延遲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等病原體侵入傷口后,會引發持續性炎癥反應,表現為紅腫、滲液或化膿。需通過細菌培養明確病原體后,選擇敏感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呋辛等進行針對性治療,同時配合生理鹽水沖洗和定期換藥。
血液循環不良會顯著影響愈合進程。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靜脈功能不全等疾病會導致傷口區域供血不足,表現為創面蒼白、溫度降低。改善措施包括控制血糖、使用擴血管藥物如貝前列素鈉,必要時進行血管介入治療。抬高患肢和壓迫治療對靜脈性潰瘍效果顯著。
營養不良狀態會延緩膠原蛋白合成。蛋白質缺乏、維生素C或鋅元素不足時,傷口表現為肉芽組織生長緩慢。建議每日補充1.2-1.5克/公斤體重的優質蛋白,增加瘦肉、魚類及乳制品攝入,必要時可口服腸內營養粉劑。
慢性疾病管理對復雜傷口至關重要。糖尿病患者需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調節免疫抑制劑用量。壓力性潰瘍患者需每2小時變換體位,使用減壓敷料如泡沫敷料保護創面。
當傷口持續4周未愈或出現惡臭分泌物、邊緣硬結等表現時,需警惕骨髓炎或皮膚腫瘤可能。建議盡早就醫進行病理檢查或影像學評估,頑固性潰瘍可能需負壓引流或皮瓣移植等外科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