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嬰兒肺炎是指出生28天內嬰兒肺部發生的感染性炎癥,主要由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吸入性因素、免疫缺陷或早產并發癥引起。臨床表現為呼吸急促、發紺、喂養困難、發熱或體溫不升,可通過胸片檢查及實驗室檢測確診。
1、細菌感染:
B族鏈球菌、大腸桿菌是常見病原體,多因分娩時經產道感染或胎膜早破導致。患兒可能出現呻吟樣呼吸、三凹征,需靜脈注射抗生素如青霉素類或頭孢三代藥物,療程通常7-14天。
2、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巨細胞病毒通過母嬰垂直傳播或接觸感染。癥狀以喘息、咳嗽為主,血常規顯示淋巴細胞增高。治療以霧化干擾素、氧療支持為主,重癥需使用靜脈免疫球蛋白。
3、吸入性因素:
羊水、胎糞吸入導致化學性肺炎,多見于窒息復蘇后嬰兒。胸片可見斑片狀陰影,常合并氣胸。需氣管插管吸引清除異物,嚴重者需機械通氣及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治療。
4、免疫缺陷:
早產兒IgG水平低下或先天性免疫缺陷易繼發肺炎。表現為反復感染、體重不增,需輸注免疫球蛋白并排查原發性免疫疾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需謹慎評估菌群失調風險。
5、早產并發癥:
肺發育不成熟合并呼吸窘迫綜合征時更易感染。典型胸片顯示支氣管充氣征,治療需兼顧原發病與感染,采用無創呼吸支持聯合靶向抗生素,監測動脈血氣調整方案。
家長應保持室內濕度50%-60%,采用少量多次喂養方式避免嗆奶,每日監測體溫和呼吸頻率。接觸嬰兒前嚴格洗手,避免探視人員攜帶病原體。出院后定期隨訪肺功能,按計劃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和Hib疫苗。母乳喂養可提供免疫球蛋白A增強呼吸道防御,哺乳期母親需補充維生素D和鋅元素。發現呼吸頻率持續>60次/分或血氧飽和度<90%時需立即返院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