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上長水泡通常由摩擦刺激、真菌感染或過敏反應引起。水泡是皮膚表層與深層分離形成的囊性結構,內含組織液,常見誘因包括物理損傷、病原體侵襲和免疫異常。
摩擦性水泡最常見,多因鞋子不合腳或長時間行走導致局部皮膚反復受壓。初期表現為發紅灼熱,逐漸形成透明水泡,可能伴隨疼痛。建議更換寬松透氣的鞋襪,使用水膠體敷料保護創面。
足癬俗稱腳氣由紅色毛癬菌等真菌感染引發,水泡多出現在足弓或趾縫,伴隨脫屑、瘙癢。皮膚科常用抗真菌藥物包括聯苯芐唑乳膏、特比萘芬噴霧劑和酮康唑洗劑,需堅持用藥2-4周防止復發。
接觸性皮炎屬于過敏反應,常見于橡膠鞋材或洗滌劑刺激。特征為邊界清晰的紅斑水泡,伴有劇烈瘙癢。明確過敏原后需避免接觸,急性期可短期使用爐甘石洗劑緩解癥狀。
特殊情況下,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皰性類天皰瘡也可能導致足部水泡。若水泡快速增多、持續潰爛或伴隨發熱,需及時就醫進行病毒檢測或皮膚活檢。糖尿病患者出現足部水泡應優先排查血糖控制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