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月經期間少量出血可能與排卵期出血、宮頸病變、子宮內膜息肉等因素有關,可通過藥物干預或手術治療改善。該癥狀通常由激素波動、炎癥刺激或器質性病變引起。
排卵期出血屬于生理性因素,多發生在月經周期第14天左右,與雌激素水平短暫下降有關。表現為點滴狀褐色分泌物,持續1-3天可自行停止。保持外陰清潔、避免劇烈運動即可,通常無需特殊處理。
宮頸炎或宮頸上皮內瘤變等病理性因素可能引起接觸性出血,常伴有白帶增多、腰骶酸痛等癥狀。宮頸炎多與細菌感染有關,可遵醫囑使用保婦康栓、抗宮炎片等藥物;宮頸上皮內瘤變需通過陰道鏡活檢確診,根據分級選擇激光或錐切手術。
子宮內膜息肉或子宮肌瘤可能導致經間期出血,超聲檢查可見宮腔內異常回聲。直徑小于1厘米的息肉可服用黃體酮膠囊、地屈孕酮等藥物調節;較大息肉需行宮腔鏡電切術。黏膜下子宮肌瘤伴隨月經量增多時,建議行肌瘤剔除術。
內分泌紊亂如黃體功能不足也會引發異常出血,基礎體溫監測顯示高溫相縮短。可在月經后半周期補充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環丙孕酮片復合包裝,連續用藥3個周期。甲狀腺功能異常者需同步治療原發病。
持續出血超過7天或伴隨頭暈乏力時,建議完善婦科檢查、HPV檢測及超聲檢查。絕經后出血需立即排查子宮內膜癌,必要時行診斷性刮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