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疼痛可能由韌帶損傷、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距骨壞死等原因引起。疼痛程度從輕微扭傷到嚴重關節病變不等,需結合具體誘因和伴隨癥狀判斷病因。
韌帶損傷是最常見的踝關節疼痛原因,多由運動扭傷或意外跌倒導致。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表現為局部腫脹、壓痛,活動時疼痛加劇。急性期需遵循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慢性反復扭傷建議佩戴護踝。
骨關節炎多見于中老年人,與關節軟骨磨損相關。典型表現為晨起關節僵硬,活動后稍緩解但過度使用又加重。X線檢查可見關節間隙變窄和骨贅形成。治療包括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口服氨基葡萄糖等軟骨保護劑,嚴重者需關節置換術。
痛風性關節炎常突發于夜間,第一跖趾關節和踝關節為好發部位。血尿酸檢測和關節超聲可輔助診斷。急性期使用秋水仙堿或非甾體抗炎藥,緩解期需長期服用別嘌醇等降尿酸藥物,同時限制高嘌呤飲食。
類風濕關節炎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現為對稱性關節腫痛伴晨僵。血液檢查可見類風濕因子和抗CCP抗體陽性。治療需聯合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抗風濕藥,生物制劑適用于重癥患者。
距骨壞死是相對少見的病因,常見于長期酗酒或使用激素者。MRI檢查能早期發現骨壞死灶。早期可通過減壓手術延緩進展,晚期需行踝關節融合術。若疼痛持續超過兩周或伴關節變形、發熱等癥狀,應及時就診骨科或風濕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