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瞼潰瘍可能由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外傷等因素引起。眼瞼潰瘍通常表現為局部紅腫、疼痛、分泌物增多、潰瘍面形成等癥狀。
細菌感染是眼瞼潰瘍的常見原因,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這類感染通常伴隨明顯的紅腫熱痛,可能出現黃色膿性分泌物。治療需根據細菌培養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常用藥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眼膏等。
病毒感染以單純皰疹病毒多見,表現為群集性小水皰,破潰后形成潰瘍,常伴有刺痛感。治療需使用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眼用凝膠,同時需避免揉眼防止擴散。
真菌感染相對少見,多發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或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者。潰瘍邊緣不規則,表面可能有白色偽膜。確診需刮片檢查,治療選用抗真菌藥物如那他霉素滴眼液。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眼瞼邊緣炎可導致慢性潰瘍,與免疫異常攻擊自身組織有關。患者可能同時伴有其他免疫性疾病癥狀,需進行全身免疫評估。治療需聯合免疫調節藥物和局部護理。
外傷或化學燒傷可直接破壞眼瞼組織形成潰瘍,嚴重者可能繼發感染。處理需徹底清創,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必要時手術修復缺損。
出現眼瞼潰瘍建議盡早就醫,尤其是伴隨視力下降、發熱或潰瘍迅速擴大時需急診處理。醫生將通過裂隙燈檢查、病原體培養等明確病因,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日常需保持眼部清潔,避免共用毛巾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