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上的白色泥狀物通常是包皮垢,可通過日常清潔、藥物治療等方式處理。包皮垢主要由包皮內板分泌物、脫落表皮細胞及細菌混合形成,通常與衛生習慣差、包皮過長、真菌感染等因素有關。
日常清潔是處理包皮垢的基礎方法。每日用溫水輕柔清洗包皮內外,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劑。清洗后保持局部干燥,選擇透氣性好的棉質內褲。包皮過長者需特別注意翻開包皮徹底清潔褶皺處。
真菌感染可能引發異常包皮垢堆積。白色念珠菌感染會導致豆腐渣樣分泌物,伴有瘙癢或紅腫。確診后可選用克霉唑乳膏、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藥物,同時需對性伴侶進行同步治療以減少復發。
細菌性包皮龜頭炎也可能產生異味分泌物。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時,分泌物可能呈黃白色并伴隨疼痛。醫生可能建議使用紅霉素軟膏或莫匹羅星軟膏進行局部抗菌治療。反復發作者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包皮過長或包莖是包皮垢堆積的解剖學因素。成年后仍存在包皮無法完全上翻的情況,可能需考慮包皮環切術。術后能顯著降低包皮垢蓄積風險,但需嚴格遵循術后護理規范以防感染。
少數情況下需警惕硬化性苔蘚等皮膚病變。若白色物質伴隨皮膚變薄、裂紋或排尿困難,應及時就診皮膚科進行活檢。長期未治療的包皮垢可能增加陰莖癌風險,但這種情況較為罕見。日常保持清潔基礎上,建議每年進行一次泌尿外科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