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外面有個小鼓包一碰就疼可能是毛囊炎、皮脂腺囊腫、淋巴結炎、外耳道癤腫或耳部外傷等原因引起的。該癥狀通常表現為局部紅腫、觸痛明顯,可能伴有發熱或分泌物滲出。
1、毛囊炎
毛囊炎是耳部皮膚毛囊的細菌感染,常見于金黃色葡萄球菌侵入。表現為紅色丘疹頂端有膿點,觸碰時疼痛明顯。保持患處清潔干燥,避免抓撓。可遵醫囑使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嚴重時需口服頭孢呋辛酯片。
2、皮脂腺囊腫
皮脂腺囊腫因腺體導管阻塞導致分泌物潴留形成,繼發感染時會出現紅腫熱痛。囊腫質地較硬,表面可能見黑色開口。未感染時可觀察,合并感染時需切開引流,并配合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分散片控制炎癥。
3、淋巴結炎
耳周淋巴結炎多由鄰近組織感染引發,表現為耳垂下方或耳后黃豆至蠶豆大小的硬結,壓痛顯著。可能伴隨咽喉痛或牙齦腫脹。治療需針對原發病灶,可選用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必要時加用羅紅霉素膠囊。
4、外耳道癤腫
外耳道癤腫是外耳道軟骨部毛囊的急性化膿性炎癥,疼痛劇烈且放射至同側頭部。可見局限性隆起,牽拉耳廓時疼痛加重。早期可熱敷促進成熟,破潰后需清理膿液,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和口服克林霉素分散片。
5、耳部外傷
耳廓挫傷或撕裂傷后形成的血腫機化,可能被誤認為鼓包。伴有皮下淤青或皮膚破損史。傷后24小時內冷敷止血,后期熱敷促進吸收。若血腫較大需穿刺抽吸,并預防性使用左氧氟沙星片防止感染。
日常應避免擠壓患處,保持耳部清潔干燥。洗臉時注意避開鼓包區域,勿使用尖銳物品掏耳。飲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攝入。若鼓包持續增大、疼痛加劇或伴隨發熱,須及時至耳鼻喉科就診。睡眠時避免壓迫患側,洗頭后可用電吹風低溫檔吹干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