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出現硬塊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情況包括毛囊炎、皮脂腺囊腫、脂肪瘤、纖維瘤以及罕見的皮膚腫瘤等。硬塊的性質、大小、活動度及伴隨癥狀是判斷病因的關鍵依據。
毛囊炎是最常見的誘因,多由細菌感染毛囊引起,表現為紅色疼痛性硬結,可能伴隨膿頭形成。保持皮膚清潔、局部熱敷可促進消退,頑固性感染需醫生評估后使用抗生素軟膏如莫匹羅星軟膏或夫西地酸乳膏。
皮脂腺囊腫俗稱粉瘤因皮脂腺導管阻塞形成,觸診呈圓形囊性腫物,表面可見黑頭樣開口。體積較小且無感染時可觀察,合并感染時需抗炎治療,反復發作建議手術完整切除。
脂肪瘤為柔軟可活動的皮下脂肪增生,生長緩慢且無痛感,多發于軀干和四肢。直徑小于1厘米無需處理,影響美觀或壓迫神經時可手術切除。
纖維瘤是纖維結締組織良性增生,質地較硬且邊界清晰,好發于四肢。通常無需治療,快速增大或影響功能需病理檢查排除惡變。
若硬塊呈現不規則形狀、快速生長、固定不活動或伴隨潰瘍出血,需警惕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皮膚惡性腫瘤可能,應立即就醫進行皮膚鏡或病理活檢。日常發現皮膚硬塊建議記錄其變化特征,避免自行擠壓刺激,持續存在超過兩周或出現紅腫熱痛應及時皮膚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