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炎是淋巴管因細菌感染引發的炎癥反應,常見致病菌為鏈球菌或葡萄球菌。皮膚破損、足癬感染或術后傷口處理不當是主要誘因,臨床表現為紅色條索狀皮疹、局部腫痛及發熱。
淋巴管炎的發生與三類因素密切相關。皮膚屏障破壞是基礎誘因,昆蟲叮咬、外傷或慢性濕疹造成的皮膚裂隙,可使細菌侵入深層淋巴管。病原體感染是直接原因,甲溝炎、丹毒等鄰近感染灶的細菌可能沿淋巴管擴散。免疫力下降是促進因素,糖尿病患者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更易發病。
典型癥狀呈現漸進性發展。早期可見感染灶與淋巴結之間的紅色線狀條紋,觸診有硬結感。進展期出現患肢腫脹灼痛,可能伴寒戰、體溫升高等全身反應。嚴重者可能發展為膿毒癥,但這種情況在規范治療下較少見。
治療需結合感染程度選擇方案。輕度病例通過口服抗生素如頭孢氨芐、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可控制感染。局部可用硫酸鎂濕敷緩解腫脹。嚴重感染需靜脈輸注青霉素或克林霉素。同時需處理原發感染灶,如清創化膿傷口、抗真菌治療足癬等。
日常護理強調患肢抬高制動,避免按摩以防感染擴散。糖尿病患者需嚴格監測血糖,免疫力低下者應避免皮膚損傷。若出現紅線蔓延、高熱不退等情況需急診處理,防止敗血癥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