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疼痛可通過休息制動、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方式緩解。常見原因包括運動損傷、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需根據具體病因采取針對性干預。
運動損傷是踝關節疼痛的常見誘因,多由扭傷或過度使用導致。急性期表現為局部腫脹、淤血,活動受限。損傷后應立即停止運動,采用冰敷減輕腫脹,彈性繃帶加壓包扎固定關節。慢性勞損可配合超聲波治療促進組織修復。
骨關節炎多見于中老年人,與關節軟骨退化相關。典型癥狀為晨起僵硬、活動后疼痛減輕但久行加重。建議控制體重減少關節負荷,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疼痛明顯時可使用雙氯芬酸鈉、塞來昔布等非甾體抗炎藥。
痛風性關節炎常突發于夜間,伴隨關節紅腫熱痛,與尿酸結晶沉積有關。急性期需限制高嘌呤食物攝入,如動物內臟、海鮮等。醫生可能開具秋水仙堿、非布司他等藥物控制炎癥和尿酸水平。反復發作患者需定期監測血尿酸值。
類風濕關節炎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呈對稱性關節疼痛伴晨僵。早期可能出現低熱、乏力等全身癥狀。確診需結合類風濕因子檢測,治療常用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抗風濕藥物。保持關節功能鍛煉有助于延緩畸形。
若疼痛持續超過兩周,或出現關節變形、異常響聲、無法承重等情況,建議盡早就醫排查韌帶撕裂、骨折等嚴重損傷。夜間靜息痛進行性加重需警惕感染或腫瘤性病變,應及時完善影像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