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淤血是指肝臟因靜脈回流受阻導致的血液淤積狀態,屬于肝靜脈系統壓力升高的病理表現。該癥狀主要由右心衰竭、肝靜脈或下腔靜脈阻塞等病因引起,典型表現為肝區脹痛、腹水及肝功能異常。
慢性肝淤血的常見原因包括右心功能不全、縮窄性心包炎、布加綜合征等。右心衰竭時,心臟泵血功能減弱,血液淤積在體循環靜脈系統,導致肝靜脈壓力持續升高。肝靜脈血栓或腫瘤壓迫可能直接阻塞血流通道,引發肝竇擴張和肝細胞缺氧損傷。長期淤血可發展為肝纖維化,甚至進展為心源性肝硬化。
典型癥狀早期表現為右上腹隱痛或飽脹感,伴隨食欲減退和乏力。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肝腫大、頸靜脈怒張及下肢水腫。晚期因門靜脈高壓導致腹水、脾腫大和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實驗室檢查常顯示轉氨酶輕度升高、膽紅素異常及凝血功能障礙。
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因,右心衰竭患者需使用利尿劑減輕液體潴留,必要時聯合強心藥物改善心功能。布加綜合征患者可能需要抗凝治療或血管介入手術解除梗阻。肝硬化階段需限制鈉鹽攝入,補充白蛋白糾正低蛋白血癥。若出現消化道出血,需內鏡下止血或分流手術。
慢性肝淤血患者應定期監測肝功能與心臟指標,避免高鹽飲食和酒精攝入。突發腹痛或嘔血需立即就醫,警惕靜脈曲張破裂等急癥。超聲和CT檢查可動態評估肝臟形態變化,指導治療方案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