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腸炎患者需注意飲食調整、癥狀監測、藥物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預。放射性腸炎是盆腔或腹部放療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便血等腸道癥狀,護理重點在于減輕腸道刺激、預防感染和促進黏膜修復。
1、飲食調整
選擇低渣、低纖維、易消化的半流質或軟食,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食物。急性期可食用米湯、藕粉、蒸蛋等,緩解期逐步添加煮軟的胡蘿卜、南瓜等低纖維蔬菜。牛奶可能加重腹瀉,建議選用無乳糖配方。每日少量多餐,進食后保持坐位半小時以上。
2、癥狀監測
記錄每日排便次數、性狀及伴隨癥狀,出現血便、發熱或持續腹痛需及時就醫。腹瀉嚴重時注意肛周皮膚護理,便后使用溫水清洗,涂抹氧化鋅軟膏預防皮膚破損。體重下降超過基礎值百分之五需評估營養狀況。
3、藥物管理
蒙脫石散可保護腸黏膜,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調節菌群,便血時遵醫囑使用康復新液灌腸。禁止自行服用止瀉藥或抗生素,阿片類制劑可能誘發腸梗阻。疼痛明顯者可短期使用匹維溴銨等腸道解痙藥。
4、生活方式
治療期間避免劇烈運動,以散步等低強度活動為主。腹部放療區域皮膚避免摩擦,穿著寬松棉質衣物。保持每日飲水量,但避免快速大量飲水刺激腸蠕動。戒煙戒酒,減少咖啡因攝入。
5、復查隨訪
每三個月復查腸鏡評估黏膜修復情況,貧血患者需定期檢測血紅蛋白。長期慢性放射性腸炎患者應篩查腸狹窄或瘺管形成。接受過盆腔放療的女性患者需同步監測泌尿系統損傷。
放射性腸炎患者應建立飲食日記,記錄食物種類與癥狀關聯性。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禁用油炸燒烤。可適量補充谷氨酰胺制劑促進腸黏膜修復,但合并肝腎功能異常者慎用。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精神緊張加重腸道癥狀,癥狀持續不緩解時需考慮腸鏡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外出時隨身攜帶清潔用品和備用衣物,預防腹瀉突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