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嗆奶是指嬰兒在哺乳過程中乳汁誤入氣管的現象,可能由哺乳姿勢不當、奶流量過大、胃食管反流、喉軟骨發育不全、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引起。嗆奶可能導致咳嗽、面色發紺、呼吸急促等癥狀,嚴重時可引發吸入性肺炎。
1、哺乳姿勢不當
懷抱角度過低或嬰兒頭部后仰時,乳汁易從咽部流入氣管。建議采用半坐位哺乳,嬰兒頭部略高于身體,母親可用手臂支撐嬰兒頸背部。哺乳后豎抱拍嗝10-15分鐘,幫助排出胃內空氣。
2、奶流量過大
奶嘴孔過大或母親泌乳過急時,嬰兒吞咽不及易嗆咳。母乳喂養時可先用吸奶器排出部分前奶,奶瓶喂養選擇小流量奶嘴。哺乳時按壓乳暈控制流速,出現連續吞咽聲需暫停哺乳。
3、胃食管反流
嬰兒賁門括約肌發育不完善,胃內容物易反流至咽喉部。表現為頻繁吐奶、夜間哭鬧。哺乳后保持直立位,少量多次喂養,嚴重者需使用鋁碳酸鎂混懸液等胃黏膜保護劑。
4、喉軟骨發育不全
喉部軟骨軟化會導致吞咽時氣道關閉不全,常見于早產兒。特征為吸氣性喉鳴、喂養困難。通常6-12個月自愈,期間需調整喂養速度,補充維生素D促進軟骨發育。
5、呼吸道感染
鼻塞或喉炎時呼吸吞咽不協調,增加嗆奶風險。如伴隨發熱、喘息需警惕肺炎,應及時就醫??勺襻t囑使用生理鹽水鼻腔沖洗,或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等中成藥緩解癥狀。
預防嗆奶需注意環境溫度適宜,避免哺乳時嬰兒過度哭鬧。每次哺乳時間控制在20分鐘內,配方奶喂養按需配制。發現嗆奶立即停止喂養,側臥拍背清理口腔,若出現持續呼吸困難、意識改變需緊急就醫。定期進行兒童保健檢查,評估生長發育狀況,及時糾正喂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