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呈現黑色可能與外耳道出血、陳舊性耵聹堆積、真菌感染、外耳道異物、黑色素沉積等因素有關。黑色耳屎通常屬于異常現象,建議及時就醫明確原因。
1、外耳道出血
外耳道皮膚破損可能導致血液混入耳屎,干燥后呈現黑褐色。常見于掏耳不當、外傷或外耳道炎癥。伴隨癥狀可能有疼痛或滲液,需避免自行清理,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預防感染。
2、陳舊性耵聹堆積
長期未清理的耳屎氧化后顏色加深,質地堅硬。多見于油性耵聹體質者,可能伴有耳悶塞感。建議使用碳酸氫鈉滴耳液軟化后由醫生清理,避免使用硬物掏挖。
3、真菌感染
外耳道真菌感染如曲霉菌病會導致黑色分泌物,常伴隨瘙癢和脫屑。潮濕環境或濫用抗生素易誘發,確診需顯微鏡檢查,治療可用硝酸咪康唑乳膏局部涂抹。
4、外耳道異物
金屬碎屑、昆蟲殘骸等異物進入耳道后與耳屎混合可能變黑。兒童多見,可能突發聽力下降或耳鳴,需專業器械取出,禁用鑷子自行操作以防鼓膜損傷。
5、黑色素沉積
少數人外耳道皮膚黑色素細胞活躍,導致耳屎自然偏黑。若無其他不適屬生理現象,但需與惡性黑色素瘤鑒別,定期觀察顏色變化和有無出血傾向。
日常應避免頻繁掏耳,洗澡時防止污水入耳。油性耳屎體質者可每半年到醫院清理一次,出現耳痛、流膿或聽力下降需立即就診。保持耳道干燥通風,游泳時使用防水耳塞,棉簽僅限清潔耳廓避免深入耳道。飲食注意補充鋅元素和維生素A,有助于維持外耳道上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