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確診需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特征,具體標準包括肝功能異常、門靜脈高壓證據、影像學顯示肝臟形態改變、肝活檢病理結果、以及并發癥的出現。
1、肝功能異常:
血清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膽紅素升高是肝功能失代償的典型表現。轉氨酶水平可能正常或輕度升高,與肝細胞壞死程度不完全相關。膽堿酯酶活性下降反映肝臟合成功能受損。
2、門靜脈高壓: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通過胃鏡檢查可確診,脾腫大和血小板減少是常見伴隨癥狀。腹水形成與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1.1g/dL相關,臍靜脈重新開放可通過超聲觀察到。
3、影像學特征:
超聲檢查顯示肝臟表面結節狀改變、肝葉比例失調。CT或MRI可見肝裂增寬、尾狀葉肥大,瞬時彈性成像測定肝臟硬度值≥12.5kPa具有診斷意義。
4、病理學標準:
肝活檢發現假小葉形成是診斷金標準,纖維間隔包繞肝細胞團塊,伴有肝細胞再生結節。病理分級需評估纖維化程度和炎癥活動度,區分代償期與失代償期。
5、并發癥評估:
肝性腦病通過血氨檢測和心理測量評分診斷,肝腎綜合征表現為肌酐升高伴少尿。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需腹水多形核細胞計數≥250/mm3確認。
肝硬化患者需長期低鹽高蛋白飲食,每日鈉攝入控制在2g以內,優先選擇魚類、豆制品等優質蛋白。適度有氧運動如步行可改善肌肉萎縮,但需避免加重門脈壓力的仰臥起坐等腹肌訓練。定期監測甲胎蛋白和肝臟超聲篩查肝癌,接種甲型、乙型肝炎疫苗預防重疊感染。戒酒并避免使用肝毒性藥物,如對乙酰氨基酚每日不超過2g。睡眠時抬高床頭30度可減少夜間食管反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