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脾胃不好可通過調整喂養方式、腹部按摩、補充益生菌、中藥調理、就醫治療等方式改善。脾胃功能弱可能與喂養不當、受涼、過敏體質、先天不足、感染等因素有關。
1、調整喂養方式
少量多次喂養可減輕胃腸負擔,母乳喂養者母親需避免生冷辛辣食物。奶粉喂養需按標準比例沖泡,6個月后逐步添加米糊、南瓜泥等易消化輔食。避免過度喂養,兩次喂奶間隔不少于2小時,夜間減少喂奶次數。
2、腹部按摩
順時針按摩臍周可促進腸蠕動,每天2-3次,每次5分鐘,力度以皮膚微微發紅為度。配合捏脊療法效果更佳,從尾椎沿脊柱向上提捏皮膚,注意保持室溫26℃以上避免著涼。按摩前可涂抹嬰兒潤膚油減少摩擦。
3、補充益生菌
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劑可調節腸道菌群。需用40℃以下溫水沖服,避免與抗生素同服。母乳中含天然益生元,持續母乳喂養有助于建立健康腸道微生態。
4、中藥調理
脾虛者可遵醫囑使用醒脾養兒顆粒、嬰兒健脾散等中成藥。積食癥狀明顯時可用保和丸加減,藥材需煎煮濃縮后少量頻服。外治法可用丁香、吳茱萸等藥材研末敷臍,每日更換一次。
5、就醫治療
持續腹瀉嘔吐需排除輪狀病毒感染,長期消化不良應檢查食物過敏原。先天性巨結腸等器質性疾病需小兒外科干預,代謝異常患兒需營養科會診制定特殊配方奶喂養方案。
保持適宜環境溫度避免腹部受涼,選擇純棉透氣衣物減少皮膚刺激。定期測量體重身高評估生長發育曲線,記錄每日進食排泄情況。避免頻繁更換奶粉品牌,新輔食應單一品種連續添加3天觀察耐受性。出現拒食、哭鬧不安、血便等異常表現時需及時兒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