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可通過局部清潔、外用抗生素、物理治療、口服藥物、手術引流等方式治療。該病通常由細菌感染、皮膚損傷、免疫力低下、毛囊堵塞、糖尿病等原因引起。
1、細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病原體,可能與剃須不當、多汗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紅腫、膿皰等癥狀。輕癥可涂抹紅霉素軟膏,嚴重者需聯用莫匹羅星軟膏或夫西地酸乳膏。
2、皮膚損傷:刮擦或衣物摩擦破壞皮膚屏障,增加感染風險。建議用碘伏消毒后保持創面干燥,避免使用油性護膚品。反復發作需排查是否合并真菌感染。
3、免疫力調節:長期熬夜或壓力過大會降低免疫功能。每日保證7小時睡眠,補充維生素C和鋅元素。糖尿病患者需優先控制血糖水平。
4、毛囊清潔:油脂分泌旺盛易導致毛囊堵塞。選擇水楊酸洗面奶清潔,每周2次硫磺皂沐浴。避免自行擠壓丘疹,化膿性病灶需由醫生進行切開引流。
5、物理干預:頑固性病灶可采用遠紅外線照射或超短波治療。形成癤腫時需排除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根據藥敏結果選擇克拉霉素或多西環素口服。
日常避免穿緊身衣物,運動后及時洗澡更衣。飲食減少高糖高脂攝入,多吃冬瓜、苦瓜等清熱食物。癥狀持續1周未緩解或伴隨發熱需皮膚科就診,深部膿腫可能需行膿腫切開術或脈沖染料激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