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接觸皮膚后需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15分鐘以上,處理措施主要包括中和處理、創面保護、預防感染、緩解疼痛和就醫評估。
1、清水沖洗:
硫酸接觸皮膚后第一時間需用流動清水持續沖洗15分鐘以上,水溫建議20-25℃。沖洗可稀釋酸性物質濃度,降低組織損傷程度。沖洗時避免用力摩擦皮膚,防止二次損傷。眼部接觸時應翻開眼瞼多角度沖洗,衣物污染需立即剪除。
2、中和處理:
沖洗后可用弱堿性溶液如5%碳酸氫鈉中和殘留酸液,但需注意中和反應可能產熱。禁止使用強堿中和,避免加重化學燒傷。小蘇打溶液需現配現用,中和后仍需用清水沖洗。皮膚出現明顯變色或破損時不宜自行中和。
3、創面保護:
沖洗干凈的創面可用無菌紗布或清潔敷料覆蓋,避免使用棉花等易粘連材料。水皰應保持完整,大于1厘米的水皰需由醫生處理。不要涂抹牙膏、醬油等民間偏方,可能干擾后續治療。四肢燒傷可適當抬高減輕水腫。
4、預防感染:
淺表燒傷可外用磺胺嘧啶銀乳膏預防感染,深二度以上燒傷需考慮全身抗生素治療。保持創面干燥清潔,定期更換敷料。出現紅腫熱痛、滲液增多等感染征象時需及時就醫。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更需警惕感染風險。
5、就醫評估:
面部/手足/會陰部燒傷、面積大于手掌、深度燒傷或伴隨呼吸困難者需急診處理。醫生會根據燒傷深度采用清創術、植皮等治療,嚴重者需住院觀察。化學燒傷可能呈現進行性加重,即使初期癥狀輕微也建議24小時內復診評估。
化學燒傷后恢復期需加強營養支持,每日蛋白質攝入應達1.5-2克/公斤體重,補充維生素C、鋅等促進創面愈合。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創面周圍皮膚清潔。恢復期間避免日光直射創面,外出時使用物理防曬。功能部位燒傷需早期介入康復訓練,預防關節攣縮。定期隨訪觀察疤痕增生情況,必要時進行壓力療法或激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