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周圍蕁麻疹主要表現為皮膚出現紅色或蒼白色風團,伴有瘙癢、灼熱感,可能伴隨眼瞼腫脹。蕁麻疹的誘因主要有食物因素、接觸性過敏原、感染、物理刺激及自身免疫異常等。
1、風團特征
眼周蕁麻疹的皮損呈局限性隆起,邊界清晰,形態不規則,直徑從數毫米到數厘米不等。風團通常在24小時內自行消退,但可能反復發作。部分患者風團中央呈蒼白色,周圍繞以紅暈,按壓后褪色。皮損可單發或融合成片,嚴重時累及整個眼瞼。
2、瘙癢不適
患者常主訴劇烈瘙癢,搔抓后可能加重皮損。部分人伴有針刺感或燒灼感,夜間癥狀可能加重。嬰幼兒可能表現為頻繁揉眼、哭鬧。瘙癢程度與組織胺釋放量相關,冷敷可暫時緩解癥狀。
3、血管性水腫
約半數患者合并血管性水腫,表現為眼瞼非凹陷性腫脹,累及真皮深層和皮下組織。腫脹可持續72小時,可能影響睜眼功能。上瞼更易受累,嚴重時導致瞼裂變窄。需警惕喉頭水腫等全身過敏反應。
4、誘發因素
常見誘因包括海鮮、堅果等食物,花粉、塵螨等吸入物,化妝品、隱形眼鏡護理液等接觸物。機械刺激如揉眼、溫度變化也可能誘發。部分患者與病毒性結膜炎、鼻竇炎等感染相關。兒童多見食物過敏,成人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主。
5、鑒別診斷
需與接觸性皮炎、特應性皮炎、蟲咬皮炎等鑒別。接觸性皮炎有明確致敏物接觸史,皮損以紅斑、丘疹為主。特應性皮炎多伴皮膚干燥和慢性病程。蟲咬皮炎可見中央叮咬痕跡。血管性水腫需排除遺傳性血管性水腫。
出現眼周蕁麻疹應避免揉搓患處,停用可疑致敏化妝品,用冷藏生理鹽水濕敷緩解腫脹。記錄發作前24小時接觸物和飲食有助于識別誘因。反復發作或伴呼吸困難需排查過敏原,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組胺藥。慢性患者可考慮奧馬珠單抗治療。日常選擇無香料護膚品,注意防曬,控制室內濕度減少塵螨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