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內感染可能由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羊膜腔穿刺、胎盤異常、母體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生素治療、胎兒監測、終止妊娠、支持治療、預防感染等方式干預。

1、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是導致宮內感染的常見原因,胎膜破裂后細菌可能通過陰道上行進入宮腔。孕婦可能出現發熱、腹痛、陰道分泌物異味等癥狀。臨床常用頭孢曲松、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療,同時需監測胎兒心率及宮縮情況。胎膜早破超過24小時未處理時感染風險顯著上升。
2、生殖道感染
孕婦患細菌性陰道病、淋病或衣原體感染時,病原體可能經宮頸擴散至宮腔。典型表現包括陰道分泌物增多、尿頻尿痛等。治療需根據病原體選擇敏感抗生素,如甲硝唑治療厭氧菌感染。未及時控制的生殖道感染可能引發絨毛膜羊膜炎。
3、羊膜腔穿刺
侵入性產前診斷操作可能將外界細菌帶入羊膜腔,操作后出現持續宮縮或胎動異常需警惕感染。預防性使用頭孢類抗生素可降低風險。羊膜腔感染可能誘發早產,需密切監測孕婦體溫及炎癥指標變化。

4、胎盤異常
前置胎盤或胎盤植入等異常情況可能破壞胎盤屏障功能,增加病原體血行傳播概率。孕婦可能出現不明原因發熱伴胎心過速。超聲檢查可發現胎盤形態異常,嚴重時需考慮提前終止妊娠并聯合使用廣譜抗生素。
5、母體免疫力低下
妊娠合并糖尿病、HIV感染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時,母體免疫防御能力下降。這類患者可能表現為隱匿性發熱伴C反應蛋白升高。除抗感染治療外,需積極控制基礎疾病,必要時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強抵抗力。

預防宮內感染需重視孕前檢查治療生殖道炎癥,妊娠期避免盆浴及性生活過度頻繁。出現陰道流液或發熱癥狀應立即就醫,確診后需臥床休息并保持會陰清潔。飲食應保證優質蛋白和維生素攝入,適量補充含益生菌的發酵乳制品有助于維持菌群平衡。定期產檢監測胎兒發育情況,嚴重感染時需多學科協作制定治療方案。







